引言
在二战时期,南京大屠杀的暴行震惊了世界。然而,在这场浩劫中,也有一位德国传教士以其人道主义精神,勇敢地站在了日本侵略者的对立面,成为了南京的守护者。他就是约翰·拉贝(John Rabe)。本文将揭秘拉贝的传奇人生,展现他如何用行动诠释了人道主义的伟大。
拉贝的早年生活
1882年11月23日,拉贝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一位船长,在他14岁时病逝。家境的变故使得拉贝不得不早早辍学,开始工作以维持生计。他在一家出口商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前往非洲东南部的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克的一家英国公司工作数年。这段经历让他结识了自己的爱人道拉,并最终在1908年与道拉一同来到中国。
拉贝的中国之旅
1908年,拉贝受雇于德国西门子驻北京分公司,担任会计兼文书。后来,他又被调到西门子驻天津分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而后回到北京。在这期间,拉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收集有关北京的照片和绘画,为这些作品加上文字版的注释。
1931年,拉贝担任德国纳粹党驻中国南京分部副部长。同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拉贝对身处战火之中的中国人民深感同情,并开始写作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自己在南京所见所闻的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拉贝
1937年11月,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在日军攻占南京后,拉贝勇敢地站了出来,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和多重政治身份,与日军斗智斗勇,阻止日军的恣意屠杀和侵犯。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和另外十几名留守南京的传教士、旅行家等联合创立了国际安全区。这个安全区用于保护那些受到日军侵害屠戮的无辜南京百姓。在拉贝的家中,就有约600名难民藏身于此。他不仅将家中囤积的粮食分发出去,还开着汽车想办法以各种方式搞来必要的生活物资,提供给难民生存下去。
拉贝在《拉贝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他还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蔓延的蚕豆。在大屠杀期间前后漫长的四个月中,拉贝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四小时,糖尿病每天都发作,几乎打光了所有的胰岛素。
拉贝的晚年生活
1938年春,拉贝回到德国后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遭到迫害。二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在证实他无过错后,拉贝于1946年6月被去纳粹化和释放。
1997年,拉贝墓碑运抵南京,碑上仅书:“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致敬!
结语
约翰·拉贝,这位二战时期的德国传教士,以其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了南京的守护者。他用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光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守护者,传承他的人道主义精神。